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与道俱往——中国代表性人物画名家...
“墨者乐春”《中国书画》名家作品...
芒鞋不染——纯空法师新作展暨“国...
《中国书画》杂志社邀您进入“书画...
杨晓阳大写意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书...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古代作品

从黄易手札看其帖学书法的师承与分期

时间:2016-04-10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从黄易手札看其帖学书法的师承与分期
◇ 杨国栋


    黄易,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钱塘人。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其一生在书法、篆刻、绘画以及金石碑版的搜集、著述与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书法艺术领域,由于对金石学的关注,他在书法创作上是崇碑的,所以在当时的书坛上他也以隶书名世,在崇碑的篆隶书创作以外他又对传统的帖学表现出充分的积极性。然而,论者往往又忽略了对其帖学书法部分(主要是楷书和行草书)的考察与研究,这的确是一种缺失。由于黄易以隶书名世(他本人也对自己的隶书最为持重),所以其传世书法作品尤其是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皆以隶书为主,这样也造成了研究其帖学书法存在资料缺乏的现实。值得庆幸的是,黄易留下了大量的信札手迹,给我们研究黄易帖学书法提供了诸多方便。

    一、黄易传世手札及其价值
  就目前所见,黄易传世的信札手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故宫博物院藏黄易与朋友往来手札一百通,其中包括黄小松本人手迹64通(包括极个别属隶代写),这是黄小松手札收藏最为集中的一宗。〔1〕这些手札时间跨度很大,包括从其二十八九岁到去世的三十多年时间,并且保存基本完好,是考察黄易帖学书法最有价值的部分。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手札》,收录黄易写给李砚溪等人手札墨迹六通共十二页,保存基本完好,惜时间跨度较小,仅可作晚期书法风格考察的参照。3.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黄易手札墨迹十数通,惜保存不够完整,残存较多,断代及研究有一定困难。4.已出版的书法图录对黄易手札也有零星的著录,如:民国间华南印书社石印《清代名人手札甲集》录有黄小松写给孙星衍等人的手札两通六页;吴修编《昭代名人尺牍》光绪辛亥(1911)石印本录有黄小松致袁枚手札一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沙孟海编著《中国书法史图录》录有黄小松致梁同书手札一通;日本二玄社1996年出版谦慎书道会编《西泠八家的书画篆刻》录有黄小松写给赵魏和徐养源的手札两通八页。除上述以外,近年各拍卖行如西泠印社等亦偶有黄小松手札上拍。按照上述不完全统计,黄易传世手札约一百通,这对研究黄易以及清代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些手札进行深入的梳理与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黄易这批手札中涉及其金石好友如翁方纲、孙星衍、阮元、伊秉绶、桂馥、江昉等等,都是清代的著名学者,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研究清代的学术圈,以补充其他史料的缺略。比如说这批信札中有很多关于清代学人疑年问题的细节,据此可以补充已有的疑年谱录之缺。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信札的记载进一步完善对黄易事迹系年的研究,使他的学术人生更加立体、丰满。比如说信札中所载黄易与济宁李氏、铜山张氏、吴县潘氏、仪征江氏等诸家族学人之间的金石之交,可以完善黄易的交游问题。
  除此以外,手札本就是朋友亲人之间的往来信函,书写状态较为自然,不是正式的书法创作心态。恰恰因为此,手札也最能反映出书写者在自然状态下的书法创作水平。再加上黄易这批手札数量较多,时间跨度又很大,涉及其二十几岁直到去世的三十多年时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每个时期的书写心境和创作状态。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从中考察黄易帖学书法的师承情况和风格变化情况,这也是黄易手札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清]黄易  致陈灿龙泓札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役回接展手书,藉悉大哥近履嘉胜为慰。龙泓先生诗轴领到。拙书画何足重?因近日甚忙,少缓即报也。满拟领咨,今竟弗果,怅怅。其中委屈,陈明自必详述。敝同寅徐、袁二君欲觅送何宪之画件,必得装潢好者。今从赵道台会出银一百两(杭事之承),奉烦大兄为弟买之。素佩大兄古道,所办必然妥协。如华秋岳之人物花鸟名色(寿意更妙)不碍者,每幅数金至十金以内竟买之。再求人代买好颜色美人二三幅亦可。王元勋之工致美人、福寿及寿意堂画,每幅数金亦可买。汪八哥处崔子忠《旌阳移家图》(约廿四金)。沈石田山水条幅约十六金,夏珪卷十金,如肯割爱为弟买之。类乎此者,价不甚昂,亦可买,总要裱好者。奚九真笔,每幅一二三金亦可用,横披山水好者(要洁净不黑暗)亦可用。董思翁、梁山舟二家刻板对子(每副二千余文),买三四付。奚九哥之扇面(数星者买之),山舟先生真笔单款对子买二付。奚九兄云王元章红梅有丁先生题字者,廿四金可得,虽黯亦欲买之。乞大兄代办,银不敷弟即寄上不误也。梁山舟先生许题祝卷、墓图,今具函送上,乞大兄向四兄索之。陈瀔水兄云金君欲借祝卷刻石,亦不妨转借也。杭州如有堂画工妙者,价不甚可以交寄酌买。倘不用,交粮船带回亦便,乞留意,若假画及过贵者,则无用也。前托《知不足斋丛书》,弟止买数本,余者王秋塍要者,如无,暂缓亦可也。匆匆敬候近安,馀再报,不一。象昭大哥大人。愚弟禫黄易顿首。三月十四日具。承购扇面价五星,大妙,即于此数内扣算之。弟尚欲买书,另单开上。沈文合璧一册,内山舟先生之乞装裱于后。
鉴藏印:游悔庐所藏名人尺牍(朱)

    二、黄易书法创作的双重审美倾向
  1.黄易书法的双重审美特征
  清代前中期,在政治的影响下学术风气骤然转变,在学术风气的影响下,书法风气也有了新的变化。因为康乾时期统治者的偏爱,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盛行;与此同时,在考据和金石学研究热的影响下,碑派书风也逐渐兴起。黄易作为这一时期金石篆刻家、书画家的代表之一,其书法创作具有明显的双重审美取向,即楷书、行草书创作遵循传统帖学而篆隶书创作则带有明显的崇碑倾向。〔2〕
  作为金石书画家,黄小松在其生活的时代以隶书最著称。当时,在其朋友看来黄小松的书法各书体以及其篆刻,是隶书第一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黄易挚友钱坫(献之)在给他的信中曾说:
  前岁定武李君来,颇得足下消息。后尊传至,一接手书稍慰远怀。祥符周二十五来,亦云与足下相识。读李君诗稿乃知李奉足下为圭臬者,足下本仆之畏友而为李君之友,李君为足下之交,亦即仆之交矣。李尝自云平生所见三绝,谓足下分隶,周二十五印章,乃仆小篆,仆自愧不伦也。〔3〕
  对黄易本人来说,隶书也是他最为持重的。在其一生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隶书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大多数是较为正式的书法创作作品和汉碑临习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汉碑的崇尚和对自己隶书的自信。对汉代隶书的关注与师法中,可以看出黄易的书法创作带有明显崇碑倾向。之所以说是崇碑倾向,而不是碑派书法,原因有二:其一,黄易的篆隶书创作是以学碑为主,审美取向上是崇尚汉代隶书和先秦石刻书法的金石气;其二,黄易生活的时期,书法艺术领域碑学与帖学的分野尚不明晰,真正的碑学书法理论还在逐渐的发展与成熟中,碑学书法在创作技法上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
  崇碑以外,黄易又是对传统的帖学书法下过很大功夫的。黄易遵循传统帖学的书法作品(诸如楷书和行草书),几乎没有专门创作的正式作品,主要是绘画题跋、金石跋尾和与友人的往来信札。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是以艺术创作为目的,但其数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他楷书和行草书的创作水平,从中也可以看出黄易的楷书和行草书创作是严格地遵循传统帖学的路子,是以晋唐小楷和“二王”体系的行草书为依归的,是崇尚晋法的。
  2.黄易书法的时代共性
  在清代前中期的书坛上,具有这种创作倾向的不止黄易一个,诸如郑簠、陈奕禧、桂馥、钱坫、伊秉绶甚至是碑派书法的吹鼓手阮元,金石学家兼书法家的学者大多都具有这种特征。黄易则是这个创作群体的代表人物,他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是这种文化现象的一个典型个案,我们可以通过对他的考察来窥见整个群体的审美取向。
  清初以来,在金石考据学急剧发展的影响下,书法创作的崇碑倾向日渐升温,而传统的“二王”帖学并未居次。此时,大批对汉魏碑刻极其热衷的书法家,除了专门的书法创作之外,其“日用书风”仍然是坚持固守帖学书法的。譬如清代初期郑簠专以隶书名世,是清初在崇碑倾向上觉醒比较早的书家,其隶书自汉碑《曹全碑》化出,自成格局;但从他所传世的作品来看,其小楷和行草书仍然是坚持帖学传统的,是从赵孟頫入手传承“二王”的。约与黄易同时的阮元,积极倡导汉魏碑刻书法,曾著有《南帖北碑论》和《南北书派论》,被视为清代碑派书法的理论奠基者。他的书法作品除了隶书等碑派书法名世以外,信札、诗稿等日常所书也都是帖学一路的风气,甚至还多少带有清代馆阁体的影响。如此看来,在黄易生活的时代里,正式的书法创作和日用的书写并不是完全同一的,甚至是分离的。


[清]黄易  隶书游杜工部南池诗扇面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南池风景地,微雨垫巾来。尽日闻蝉语,无人共酒杯。一亭杨柳暗,四面芰荷开。万里桥西宅,新经蜀国回。迟日回晴郭,春阴策马来。荒池明积水,深柳傍高台。画壁丹青合,风帘鸟雀开。谢公游屐远,不复扫莓苔。杜老欣相赏,任城许薄知。掉船时载酒,倚树醉吟诗。蔓草春云暗,寒烧劫火遗。为谁汶水外,登眺忆南池。渔洋顾见山。游杜工部南池诗三首。秋庵黄易书。
钤印:黄(朱)?黄易私印(白)?秋庵(朱)?劭儒经眼(朱)

     三、从黄易手札寻其帖学书法的主要师承渊源
  黄易的一生没有留下关于书法的理论著述,也没有关于自己书法的取法方向和师承渊源的记述。我们要研究他的书法风格和师承来源,只能通过现在所能见到的作品来考察。黄易专门创作的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终其一生倒是不在少数。这些作品创作时间明确,风格师承清晰,如果是考察其崇碑倾向的书法风格问题,我们可能会有很大的便利性。倘若是专门研究其帖学书法风格的师承问题,我们则只能通过黄易这批手札来考察,研究过程中将书画题跋、金石跋尾等墨迹资料相互参照以求其全面合理。黄易帖学书法风格的师承可大致概括为:钟王为体、宋元为用、时代书风与家学为养。
  1.钟王为体
  “二王”楷书是黄易小楷的根基所在。黄易的帖学书法作品(主要是楷书和行草书)是严格地遵循传统帖学的路子,是以晋唐小楷和“二王”体系的行草书为依归的。尤其黄易的小楷作品主要师承来源是“二王”的小楷,其中又以师承王献之的玉版《洛神赋》为主。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后,黄易有致江昉(橙里)的一通《乡思》札,此札书写很认真,通篇以楷书写就,笔画挺拔舒展而不虚浮、笔笔力到画端,结体宽敞、匀称和谐,风格严整而秀美。从此札中可以窥见其小楷颇有《洛神赋》的气息。
  无锡市博物馆藏有黄易的一册《书画合册》,其中第二页是黄易临习的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从他的题款可知所临为宋拓精本,就作品看黄易参入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因为是临作,该作品又带有几分瘦劲和矜持,结字上也较王献之原作更为开阔,气息上仍然带有几分隶意。
  黄易的楷书除了“二王”以外,对钟繇小楷也有很明显的师承。故宫藏黄易致梁同书《福安札》,书写时间不详,但从整体来看因为是写给长辈的,显得比较矜持,书写以正书为主,此中能够看出很多来自钟繇的小楷特征:楷书造型的不成熟性,略带隶意;线条厚重略显短促,且带些许稚气与古拙。其中师法钟繇的特征又不是纯粹的,似乎又带有几分瘦劲与整饬。故宫博物院藏有黄易的一纸《诗书画合卷》,在《诗书画合卷》中黄易分别临习了王羲之的《黄庭经》和《东方朔画像赞》。此二作虽为临习作品,黄易却对原作进行了大胆改变,这种改变可以说是以钟繇来冲破“二王”。首先,他临王羲之楷书中带有些许钟繇的字势特点。他将王羲之楷书结体的纵向取势变为横向取势,并在某些笔画上参入隶书笔意,特别是捺画夸张和舒展得更为明显,以隶书的波挑来调节楷书的板滞。其次,黄易改王羲之楷书的疏朗宽阔为茂密紧凑,不管是行距还是字距都远小于原作,使章法更为葱郁。再次,此作在略微增加线条厚度的同时,又增加了不少起笔和收笔的出锋,这就使作品厚重之中更具有灵动感和活泼的情趣。
  2.宋元为用
  黄易传世的手札以行草书为主,从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其帖学书法的师承之路。其行草书在“二王”的基础上又以宋元为用,尤其将苏、黄、米诸家行草融入其中,形成了自我风格。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有《黄小松手札》一册六帧十二页,签题“黄秋盦书札”,都是写给其姻亲济宁李氏类似便签式的信札,写得较为随意,比较能体现他的真实水平。就他的行草书作品来看,其师承还是以“二王”为主,还是沿着“二王”体系路子走的。其中第三、第六帧比较有代表性,在技法上前者有着米芾的烂漫与爽畅,又与王铎的小行草书有着结体和意味上的相似点;而后者在结体上却有着黄庭坚的开阔。故宫藏黄易致罗聘《轩窗》札则在用笔与结构的安排上又明显带有苏东坡的厚重与横向取势的特征。不论他是学米芾、苏轼,还是黄庭坚,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晋代的风骨和宋元的意蕴。
  黄小松在行草书方面对苏米二家的青睐,除了其自身的审美取向外,恐怕是和他与翁方纲的交游分不开的。黄易的金石至交翁方纲是在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盛行的环境下帖学代表人物,又是金石碑版搜集和考据的狂热者。同时,翁氏对苏、米书法情有独钟,甚至每年东坡的生日他都会邀集好友为苏轼做纪念。他还曾经请黄易为自己刻过《苏米斋》一印。在书法上翁方纲主张“以晋为宗,以楷为正”,提倡尚质厚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念在黄易的楷书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清]黄易  诗书画合卷(局部)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3.时代书风与家学为养
  黄小松楷书和行草书书法遵循帖学,崇尚晋法、晋韵而外,也对董赵影响下的时代书风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这当然是与其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学书经历是分不开的。而除了自身的主观条件之外,他的家学渊源和交游活动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生于书香门第,有着深厚的家学传统,其父黄树穀擅长书法曾“被张文敏推为第一手”。黄树穀与著名书法家张照过从甚密,书法专学张文敏书且极有成就,常为张文敏代笔。能够时常为张照代笔,黄树穀学张照之似可想而知。黄易生于这种家庭背景下,在学书上不会不受他父亲帖学路子的影响。尽管黄树穀去世时黄易年方八岁,这种家学传统一定会对他有所作用。另外,黄易早岁致力于童子业,也一定会在时代书风上下过功夫的。如果将黄小松与张文敏的行书作品做一下比对,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


(本文节选自《中国书画》杂志2016年第4期“古代作品”栏目)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