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第17届临沂书圣文化节隆重开幕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邀请函 | 一年之寄2021·福田花雨...
杨晓阳2019榆林采风作品展暨研讨会...
“天佑中华·宝相神威”钟馗主题邀...
青岛西海岸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梦...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古代作品

祝允明与文徵明交游考略

◇ 朱圭铭

时间:2020-10-15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明]文徵明  沧溪图卷  31.7cm×139.5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徵明写《沧溪图》。
钤印:徵明(白)

    一
  
  明代中叶弘治年间(1488—1505),祝允明先与都穆以古文辞名吴中,稍后则有文徵明、唐寅亦追随其中。几位友人不间时日,诗酒唱酬,悠然自得而又深相契合。弘治十年(1497)前后,吴中另一位青年才俊徐祯卿亦加入了他们的群体,相从谈艺,时人遂有将祝、文、唐、徐号为“吴中四才子”之说,众人的名声在这一阶段可谓日盛于吴中。
  
  祝允明于年龄上长文徵明、唐寅十岁,长徐祯卿十九岁,然他们之间皆以同辈相交,无年龄之隔。其中徐祯卿于弘治十八年(1505)及进士第后,即于京师任职并从李梦阳等人游,与允明之交往日少,后又因早卒于正德六年(1511),故其与祝允明之间的交往具体事迹,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并不是很多。而文徵明、唐寅则大为不同,他们是祝氏一生中交往时间长久、来往频繁且相知颇深的两位重要友人,祝、文、唐等人亦为明代中叶吴门书画家群体之崛起并引领时代发展主流的核心力量。
  
  文徵明,苏州府长洲县人,初名壁,字徵明,42岁即正德六年(1511)后,以字行,并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又自号衡山。生于成化六年(1470),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文徵明一生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名满海内外,当代英国学者柯律格先生在《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中将其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琪罗相比拟。然而,文徵明却与他的亲密友人祝允明一样,在科举之路上受尽挫折,屡战屡败,甚至比祝氏更加失意的是,从弘治八年(1495)亦即26岁起,到嘉靖元年(1522),其已53岁高龄时,先后九次乡试皆落第,连个举人身份皆未取得。嘉靖二年(1523)因有友人将其荐之于朝,通过吏部考试得授而得授翰林待诏一微职,参修《武宗实录》。文氏于京师,每受朝廷礼仪约束,又因出身s卑微而受阁僚排斥甚至嘲讽,深感党争丑陋、仕途险恶,遂于嘉靖四年三月起(1525),三次上疏乞归,后于次年十月得准致仕,并于嘉靖六年(1527)三月回到苏州。

[明]文徵明  松下观泉图轴  104.6cm×348.2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雨过群峰万壑奔,松风漱水玉粼粼。安知啸咏临流者,不是山阴禊饮人。徵明。
钤印:文徵明印(白) 停云馆(白)

    二
  
  文徵明幼年时,大多数时间应皆随侍其父文林于永嘉、博平等地,成化二十一年(1485),返吴后先与唐寅、都穆等友人订交,并从都穆学诗。成化二十二年(1486)至二十三年(1487),又随父文林于滁州。弘治元年(1488),其19岁时归吴,并入学为邑生。弘治二年(1489),文氏与祝允明、都穆、唐寅等倡古文辞,故于允明之相交,即应在此之前不久。
  
  与祝允明、唐寅等友人的任诞自放全不相类,文徵明秉性端方,乐淡薄,不饰容仪,不近女妓。祝允明、唐寅、钱同爱等往往跅弛自喜,数次强嬲之,文氏皆不为所动,然异规齐尚,亦无间言。由于文、祝等人之间有着共同的文艺趣尚,各有才华且相互推服,故他们身上存在的性格及生活小节差异,并未影响到他们的相互交往及友情。文嘉为其父所撰《先君行略》中记述:
  
  时南峰杨公循吉、枝山祝公允明,倶以古文鸣,然年倶长公十余岁,公与之上下其议论,二公虽性行不同,亦皆折辈行与交,深相契合。或有问先君于祝君者,君曰:“文君乃真秀才也。”
  
  另外,祝允明的岳父李应祯曾为文徵明的书法老师,与祝氏交往密切的其他几位长辈若沈周、吴宽、王鏊等人同时也为文徵明的书画或诗文老师,这些特殊的客观因素与人际网络,促使祝、文二人的友情从交往之始即非同一般。从事实情况来看,祝允明、文徵明也正是在这些长辈的共同教导、庇护及影响下,加之自身的禀赋及努力,共同成长为明代中叶吴门书画家群体中新一代的领袖人物。
  
  祝允明与文徵明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在既往的史家论述中从未提及。祝允明舅父徐铸尝娶昆山夏昶之女为继室,而文徵明之妻吴氏为昆山吴愈之女,吴愈之妻亦即文徵明的岳母夏氏亦为夏昶之女。吴宽所撰《吴叙州妻安人夏氏墓志铭》中云:“叙州太守吴君惟谦有贤配曰安人夏氏,太常卿仲昭之女……女五人,长适承事郎王铭,次适乡贡进士陆伸,次适长洲县学生文壁,皆安人出。”黄佐为文徵明卒后所撰墓志铭中亦言:“夫人昆山吴氏,河南参政吴愈之女,其母夏氏,出太常夏昶。”故而,祝允明的舅母与文徵明岳母本是姊妹,由家族辈分而论,祝允明、文徵明实亦同辈之人。由此也可窥见明代中叶吴门文人之间关系着实错综复杂,而我们考察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当时整体的文化氛围时,则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客观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在日常的游宴唱和或书画酬酢中,祝允明、文徵明或与长辈及其他好友一起频繁出入于当时吴门的各类交游场合,或二人单独之诗文唱答,佳作互赠,奇文共赏,或应友人之邀联袂出场,共同为之作书绘画。若弘治十八年(1505),允明曾与文徵明会与城南,互有诗歌赠答,其中文徵明诗云:
  
  其一
  胜游何幸托诸君,野鹤山鸡漫着群。凉逐暑光随雨退,笑将乐事与忙分。
  剧谈未可无车胤,识字还应愧子云。忽见新篇传座上,墨痕狼藉散清芬。
  
  其二
  闲品清真诧竹君,纵谈书法到鹅群。眼中文物轻千载,座上觥船放百分。
  寒砌点霜余短菊,秋空阁雨有微云。莫言邂逅匆匆事,一段风流久更芬。
  
  此次别后不久,祝允明又寄诗怀之,而文氏再答并乞允明书法:
  
  墙外车音寂不闻,闲缘谁解病中纷?凉风着意吹芳树,落日含情咏碧云。
  高谊乍违黄叔度,青篇先枉沈休文。秋来定有临池性,拓得鹅群傥见分。
  
  另若正德二年丁卯(1507),文徵明为叶芝庭写《芝庭图》并赋,祝允明为其作《芝庭记》;正德三年(1508),文徵明有墨笔画卷赠许州通判施文显,允明等皆有诗赋题赠;正德四年(1509),文徵明为乡人王闻绘《存菊图》,允明为撰《存菊解》;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为友人钱尚仁画《洛神赋》,四月十八日,祝允明楷书《洛神赋》于其上。祝、文二人诸如上述种种情况下的合作,另还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书画作品得以传世,此处暂不一一标举。这些作品无疑俱为见证他们之间友谊之密切的直观体现。嘉靖二年(1523),文徵明从友人之荐举将赴京城,祝允明亦有诗赠别:
  
  恭人当远别,思念畏寅送。讵惟离群怀,吴邦去光重。奇珍不横道,遄为宗庙用。君其保气体,询问慰寤梦。鄙夫谁向扣?日益守空空。时来玩鹓雏,頫仰见翔凤。怠赋李陵诗,愿为王褒颂。
  
  细读此诗,每一句皆耐人寻味,既有对文氏此去的祝愿和期盼,也表达了挚友离己而去后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还显示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无奈与孤寂。此时的祝允明已从应天府通判一职辞官归里一载有余,对于文徵明在科举之路上饱受二十余年挫折仍无所获,如今幸得友人荐举方有机会步入官场,祝氏心中定有一种感同身受且无法言喻的滋味。而祝、文二人可能都没有预想到的是,等到文徵明辞官再次回到吴门时,祝允明业已离世三个多月了,他们的这次分别实际上已是生命的永别。两位老友为官的境遇亦比较相似,文徵明入京任职后不久,即明显表现出对官场的不适、无奈与厌恶,后本有机会迁官亦不欲为之,两载后数次乞书致仕,终于在嘉靖五年(1526)九月得以恩准。

[明]文徵明  兰亭修褉图卷  24.2cm×60.1cm  纸本设色  1542年  故宫博物院藏


[明]文徵明  兰竹图卷  33.1cm×278.7cm  纸本墨笔  1536年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丙申五月既望,徵明作。
钤印:徵明(白)  徵仲(朱)  玉磬山房(白)  文徵明印(白)  悟言室印(白)


  
  随着祝允明、唐寅等友人的相继离世,文徵明离京归乡后也自然成为吴门书画文艺圈中领袖与盟主,主风雅三十余年,然其对故友祝允明等人仍时常萦系于心,屡次在题跋中述及祝氏,若文徵明自跋《洛神图》云:
  
  此幅往岁为德夫所作,抵今二十年矣。德夫复倩希哲书之,愧予技拙劣,乌足与希哲匹也。今又为补庵所得,览之不胜怆然。岁月已迈,精力日衰,不知去后更能作此否?
  
  嘉靖十三年(1534)《跋祝希哲草书赤壁赋》:
  
  余往与希哲论书颇合,每向推让,而余实不及其万一也。自希哲亡,吴人乃以余为能书,过矣。昔赵文敏题鲜于太常临《鹅群帖》,所谓“无佛处称尊”者,盖谦言也。若余何敢望吾希哲哉!
  
  嘉靖十五年(1536)《题希哲手稿》:
  
  此卷虽君少作,而铸词发藻,居然玄胜。至于笔翰之妙,亦在晋宋间,诚不易得也。
  
  再如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徵明为沈演跋祝允明《沈氏良惠堂铭》中言:
  
  右祝京兆所作《沈氏良惠堂铭》,古奥艰棘,读不能句,盖杨子云、樊绍述之流,非昌黎子莫能赏识,真奇作也。
  
  从文徵明上述跋文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对故友祝氏的缅怀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其对祝氏在书法和诗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极尽推崇与钦慕之意。明代中叶吴中文人相互推举的同时也相互学习,祝、文二人当然亦不例外,葛鸿祯先生即认为文徵明尝从祝允明超绝的书法模拟能力与学习方法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因而也创作了不少规模宋元乃至晋唐的书迹,甚至在同一件作品中拟数家书体。如纽约博物馆藏文氏《东林避暑图卷题诗》、朵云轩藏《(四体)西苑诗四首》等作品,即有效仿祝允明作法的迹象。


  
  (作者为暨南大学教授、美术系主任)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详见《中国书画》2020年第12期)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120501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