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龙瑞王永亮山水画作品展在江苏常州...
首届艺苑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在京举...
《中国书画》为孔子学院捐赠杂志仪...
“中国梦·武汉情” 中国书画大赛...
恩济美术馆开馆仪式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近现代专题

论于希宁的艺术与修养

   

    于希宁(19132007年),原名桂义,山东潍坊人。师从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

    作为花鸟画家,于希宁自青年时代即受到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前辈的濡染熏陶,注重以诗文、书法、篆刻涵养其绘画创作。在于希宁看来,一方面画家有赖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完成修养与学识的提高,另一方面诗、书、画、印的结合也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提升绘画艺术的内涵与境界。

于希宁在诗文修养上很是下了一番苦功。20世纪30年代,于希宁在新华艺专学习时,诗词题跋是必修课,他一边临摹古人名画一边细细揣摩题画诗,感受诗情与画意的融合。通过数十年不断的积累,于希宁逐渐能够自由地进行诗词创作。如《春眠梦梅》:“春眠梦玉珮,瑞雪停云在,暗窥君未醒,偷换枝无碍。”此诗将作者深夜梦梅的情感体验写得微妙细腻又如他的纪游诗:“一路溪流漱石乱,半山云雾入林暝。岸边古木皆温化,江上征篷待客停。”这是于希宁回忆自己游严子陵钓台所见,视线由江流远观山林,又由岸边回到江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随着于希宁绘画风格的进一步确立,必然也要求与之相应的题画诗以深化意境,他说:“古人的诗是在彼时彼地的具体条件下有感而发的,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遭遇不同,历史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使人的思想和人生观也在变化。”林和靖爱梅、爱鹤,“梅妻鹤子”成为千古美谈,他笔下的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而在于希宁这里梅花则转化成为“鳞柯铁骨玉肌妍,历尽冰霜迓日翻。自绕横斜清质气,暗香亮节散中原”的精神面貌。

于希宁创造的诗画意境高古雄奇、鲜明可感,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其《巫岫龙柯》写湍流与云天相接,老梅奇柯横空出世,意象凝重,苍劲有力,显示了中流砥柱、伟岸孤傲的精神,并题诗曰:“巫岫雄柯雪养魂,千花万蕊抒精神。为教操守培时物,笔帚运来玉树春。”于希宁作诗还力求与绘画的风格融凝无间,如《秋丝瓜》题诗:“秋雨霏霏征途忙,碧油沃野鱼米乡。荷塘脆藕正应市,户户丝瓜上脊梁。”画面上几片泼墨瓜叶简洁生动,条条丝瓜色清姿动,几朵黄花与叶、瓜互相掩映,极富生活情趣。

诗歌之外,书法、篆刻对于希宁的绘画创作来说更有着独特的实际意义,他在绘画上所达到的高度就来源于他的书、印修养。他将书法、篆刻作为绘画的基础来对待在上海求学时期,于希宁开始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深入学习书法。从甲骨、金文到晋唐王羲之、怀素、颜真卿再到宋元黄山谷、苏东坡、赵孟,无不心摹手追,尤其对魏碑古厚持重、舒展劲健的用笔极为偏爱。

在篆刻方面,于希宁受乡贤陈介祺所藏汉印、瓦当、青铜器耳濡目染,对朴实敦厚的美学风格有了最初的感知。陈介祺一生鉴精藏富,其所辑《十钟山房印举》成为于希宁学习篆刻的重要材料。上海求学期间更得海派名家诸乐三先生的指导,下苦功摹刻秦玺汉印数百余方,上溯钟鼎款识、汉印瓦当、碑额刻石,近学邓石如、吴昌硕及西泠八家。

于希宁的绘画充分地体现出与书法、篆刻的紧密结合,他在笔墨表现上孜孜探索,孕育出“刚劲朴厚”的风格特点。其早年所作《白梅图卷》将刚劲沉着的用笔、曲绕变幻的结体形式运用于绘画,得篆刻方寸间分朱布白之妙,正如黄宾虹先生所题“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从书法、篆刻中,于希宁不仅寻求可被绘画有效利用的技法资源,同时将书、印的内涵化为画面的精神气质

“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宁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画梅思想的深层体系。其国魂、画魂寓人魂的艺术思想正是时代精神、梅的精神、自我精神三者统一的高度升华。

于希宁从传统文人思想价值体系向“三魂一心”画学思想体系的转变,也相应地带来了其绘画造型语言、技法及整体画面的转变。他抛弃传统花鸟画折枝构图的程式,以整棵梅树入画,将花鸟画创作引向一个新的境界,因此,干与枝的画法是于希宁技法创造的重点,尤其是复杂枝干的穿插组织方法,确立了由主干到枝条、由近处到远处、由大势到细节的绘画顺序。于希宁注重枝干的走向、穿插,并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关系。为了体现画面的秩序,于希宁还在绘画的过程中有意将枝干留出空位,体现出枝干前后、左右、上下相互顾盼、彼此呼应的空间效果,尽管千枝纵横,仍觉生动有序。于希宁笔下的梅花,在花、萼、蕊的画法上也打破古人的口诀,从花的生理形态出发,对花的画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于希宁的美术史论研究深受俞剑华影响。俞剑华是站在一个画家的立场上思考如何从美术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论述绘画在历史上的发生、发展、影响、作用和演变规律的,同时注重对画家的风格及技法分析,这些都对于希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整理自《中国书画》杂志2013年第五期(总第125期)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合作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