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木铎声中——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
中国经典笺谱大全
云裳花容《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西安美术学院与《中国书画》杂志社...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近现代专题

汪采白的生平与艺术

◇陈明哲

时间:2016-10-15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字采白,一字采伯,号澹庵、洗桐居士,安徽歙县人。汪采白少承家学,拜叔父汪律本为师。5岁从学于黄宾虹,后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师从李瑞清。曾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学校、南京中央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在南京与北京执教期间,与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等共事,并多有交往,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采白是继渐江、梅清、石涛之后擅长画黄山的又一代表人物,他用传统的青绿法表现黄山,给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汪采白  山水图卷  纸本设色  1932年 
款识:孝先生雅鉴。王申,孔祁。
钤印:汪采白(朱)

 

   汪采白1887年出生于歙县西溪“汪家大屋”的善继堂,这一年,祖父汪宗沂51岁,父亲汪福熙28岁,叔父汪鞠友21岁。汪采白的祖父汪宗沂和外祖父章洪钧同为清末翰林,汪采白少承家学,5岁从黄宾虹受四子书,前后达10年之久。后入郡城崇一学堂,继考进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手工图画科。1910年,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复参加清廷部试,奖给举人。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中央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期间应安徽省教育厅长叶元龙之请,出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抗战爆发,汪采白自北京南下至歙县西溪故里,在家乡组织办学,积极参加抗战工作,为难民难童作画举行义展义卖。1939年夏,不幸被毒虫所咬,遂致感染,后被误医,病情恶化,于1940年7月23日溘然长逝,终年54岁。
一、从受教黄宾虹到入崇一学堂
   1891年,5岁的汪采白开始从黄宾虹受四子书,兼习书法。汪采白的祖父汪宗沂是清末翰林,曾先后主讲安庆敬敷、芜湖中江、徽州紫阳等书院,后在家开经馆授徒,有“江南大儒”之称。外祖父章洪钧也是翰林,字琴生,绩溪人,长于书法、诗词。同治十年(1871)进士,入翰林院。光绪三年(1877)散馆,授编修、国史馆协修,简授直隶宣化府知府。汪采白的母亲章恒益,字圭芗,出身徽州典型的书香门第,写的一手好字。父亲汪福熙任职于天津北洋大学堂,精四体书,擅古文诗词。汪福熙、章恒益夫妇治家甚严,膝下有二男一女,都受到良好教育。汪采白小时候居住的厅堂就悬挂着父亲手书的“读有用书,行无愧事”的对联,以此为家训。汪福熙远在天津北洋大学堂任职,就把5岁的儿子汪采白交给了邻村谭渡的黄宾虹。黄宾虹当时在家乡以授馆为业,他又是汪采白祖父汪宗沂的得意门生,在汪福熙眼里黄宾虹是他父亲汪宗沂最好的学生,又有新思想,在家乡只有他真正把学问做通了,所以才放心地把儿子交给他。黄宾虹家在潭渡,与西溪毗邻。汪采白每天去潭渡从黄宾虹读书、习字。汪采白从5岁到近20岁的十余年间跟随黄宾虹读书、习字,黄宾虹不仅授之以诗文、书画方面的知识,还常常教他为人处世的规矩和道理。汪采白幼时寄给远在天津的父亲的拜年帖,上面还专门写到“此帖是朴丞命写”,黄宾虹当时名字是“朴存”,意思是这个拜年帖是老师黄朴存让写的。
   清末,新式学堂逐渐兴起,一直从黄宾虹学习的汪采白这时也面临入新学堂的问题。关于在家乡兴办新学,汪福熙和黄宾虹经常书信探讨。黄宾虹最同意汪福熙“以清烟馆、兴女学、剏工艺诸务为要”的观点。他在1904年给汪福熙的回信里也谈到在家乡办学遇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黄宾虹讲开办新学堂遇到了“老生学究”抵制,甚至“几与顽固诸人相冲突”,但又不愿做凉血动物,还是要继续坚持办学,聘请师范生做教习,可惜有的老师没有教一年就走了,他就想到了自己的三弟、四弟将来可以帮忙,三弟媳在读锡山竞志女学堂,毕业后准备让她回乡办女子学校等等。黄宾虹虽然极力提倡创办新式学堂,但他对国文等传统文化课程尤为重视,在他的课徒馆里,即便是小学也要学诗文韵学,但这些又遭到了一些家长的抵制,还引发不小的风波,为此,汪采白专门写信告诉父亲此事。汪福熙这样回信讲:“面子上看来,老朴似迂,而其实乃系探原立本之举,倘能照行,将来于西文大有影响……”〔1〕汪福熙是最了解黄宾虹的,黄宾虹不但有包容开放的思想,他更知道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眼里诗文、韵学从小抓起是十分必要的,汪采白扎实的古文功底也得益于黄宾虹对传统文化重视的态度。
   1904年,汪采白曾随黄宾虹游歙南石耳山,黄作画多帧。这时的汪采白开始习画,但并没有作品传世。汪采白最早喜欢画画在他母亲给父亲的信中有记载,有一次,汪采白画了一张小画,他母亲看到了,非常高兴,就赶紧写信并将画一起寄给在天津工作的父亲。父亲看了画,大为赞赏,专门写了回信说:
   德儿所画之小纸,颇有趣,将来要画出头,还系工笔一路,花盆尤画得好,嘱渠好好画去,不要间断,我来家必买好物与其也。〔2〕
   父亲发现汪采白的绘画方面的兴趣,便鼓励他好好画去,并教导儿子将来出人头地,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工笔开始,就像要求他写字要规规矩矩先写楷书一样。这封信也极大地鼓舞了汪采白以后走上艺术之路。
   1906年,20岁的汪采白入郡城崇一学堂。崇一学堂最初是耶酥教会创办的小学堂,1905年改办为中学堂,即称崇一学堂,由耶酥教会牧师英国人唐进贤主持,并聘请当地的程修之、金鹏文教国文。学堂开设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理化、生物、教义等。现在崇一学堂旧址于1984年扩建成陶行知纪念馆,成为歙县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汪采白不负所望,在崇一学堂不仅努力学习文化课程,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还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据汪采白的学生程应鸣回忆:“师精神体魄均极壮健。少从西人读书于郡城耶苏堂时,常以一脚跳行于太平桥石栏杆上,与江孝廉友燮穿钉靴走栏杆并传千秋。又好练习国术,尝以念斤铁大刀置卧榻下,早晚起卧必举数十次。”
   至于汪采白在崇一学堂所取得的成绩,祖父汪宗沂对这个长孙也非常满意,曾写信给汪福熙讲:“孔祁自比芜湖公学程度为上,已信会二儿,秋令可挚之到馆。”祖父汪宗沂讲孔祁的成绩要在芜湖公学之上,近来写信给二儿(汪鞠友)让孙子汪采白秋季到他那里去读书。时汪鞠友任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总教习,也就是这一年,汪采白的祖父汪宗沂对他的未来之路做了认真“规划”后,不久就去世了。1907年,崇一学堂送走了首届16名毕业生,他们是陶行知、汪采白、汪岳年、朱慕庐、姚文采、洪范五、杨雅涵、杨廷桂、江粹青、程家庾、章文启、章文美、章文雅、程祖贻、汪邦镕、汪邦钊。其中陶行知、姚文采、洪范五成了汪采白终生的朋友,毕业后的汪采白和英国传教士兼校长的唐进贤还时有走动。在这批同学里,后来陶行知成了伟大的教育家,洪范五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

   

汪采白出生地“善述堂”
汪采白(右二)与家人合影
汪采白(前排左三)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时,与黄宾虹(前排左四)、溥心畬(前排左五)等师生合影(1937年)
汪采白(三排右二)与安徽黄山建设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

二、入两江师范学堂手工图画科
   1907年,汪采白崇一学堂毕业后初读于南京矿业学堂,10月改入两江师范学堂手工图画科。其实汪采白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他想像几个叔叔一样从军报效祖国,入陆军小学堂徐锡麟门下学习,后来徐锡麟刺杀恩铭事败,老师黄宾虹密谋革命事发,这条路就走不通了。后来在日本学医的三叔汪植圃劝他学医,但父母没有同意。再后来,汪采白打算出国留学,后来由于经费问题而没能成行,据鲍义来撰写的《汪采白传略》:
   汪采白在二叔三叔新思想的影响下,又动念出洋留学,并请父亲筹借2000元,以作5年留学之用,如还不够,汪采白将再让其妻变卖饰物以凑足。终因经费太多,父亲没有同意,汪父还曾为此找过时任留学生监督的合肥蒯光典帮忙官费留学,终未办成。但这都没有影响汪采白追随时代前进的一腔热情。
   汪采白想留洋,汪家为此还是做过不少努力的,汪采白的父亲为此找到了时任留学生监督的蒯光典。直到1907年,汪采白到了南京,父亲写信给他表示尊重儿子的意见:“汝就学之意甚勤,到南京后,择善而从可也。”汪采白先是进入了南京路矿学堂。南京路矿学堂是当时洋务派为富国强兵而在南京兴建的新式学堂之一,另外还有储才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两江师范学堂等。由于这些学堂性质都是洋务派的新式学堂,所以各学堂之间的生源调剂现象很是普遍,当年鲁迅就是从南京水师学堂而改入南京路矿学堂的,后来在路矿学堂成绩优秀获得公派留学去日本的机会。汪采白后来从路矿学堂改入两江师范学堂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促成的,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汪采白本身就喜欢画画,他二叔汪鞠友还是两江师范学堂的监督,进两江师范学堂新开设图画手工科自然也符合他的心愿。汪采白的叔父汪鞠友和两江师范学堂的创办者李瑞清交情甚笃,二人多书画唱和,民国时出版有《清道人汪旧游书画合册》。后来汪采白参加了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二年级的插班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两江师范学堂。放榜之日,汪采白把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写信给父母:
   此次考生甚众,男考取第一名,共取十二人。〔3〕
   两江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是1906年在李瑞清的主持下率先开设的,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艺术教育师资,开创了我国高等师范学校设立艺术专科的先河,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型高等美术师范系科。姜丹书在《两江优及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一文中说:“由于李监督(李瑞清)自己爱好美术,又一向重视艺术教育,且曾亲往日本考察教育,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有图画手工科,乃主张仿办。”李瑞清认为废科举,兴学堂,需要大量艺术师资,与其耗巨资派遣留学生,不如添加艺术专科,聘请少数外国学者来中国教学,更为经济方便,于是呈学部“竭言极应添图画手工科”并获批准。李瑞清于1906年亲自到日本选聘知名专家学者、饱学之士来校任教,并将引进的先进教育方法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于是图画手工科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该科连续办了两个班,甲班三年半毕业(1906年秋—1909年冬),乙班亦三年半毕业(1907年秋—1910年冬)。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图画课程有:中国画、西洋画,手工课(包括各种工艺美术)。其中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每周42课时,每日7课时。图画课目有素描、彩画、油画、用器画、图案画、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等。手工课目教授各种纸类细工、绳类细工、黏土工、石膏工、竹工、木工、漆工、金工等。两江师范学堂的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校舍俱系洋式,壮丽宽广,不亚于日本帝国大学”。
   汪采白在西溪从黄宾虹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接着进入郡城的崇一洋学堂接触到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后来又来到南京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汪采白从此走上了绘画的道路,并一步一步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汪采白在两江师范学堂读书期间的画作在南京劝业会上就获得了优等金牌奖,可惜这件获奖作品没有留下图片资料,原作也下落不明。汪采白在书画诗文方面受李瑞清影响也很大,他们间的师生交情也颇深。曾为李梅庵仿黄鹤山樵巨幅山水,陈列故宫博览会。
   汪采白在这里经过了三年的刻苦学习,结识了一大批师友,开阔了艺术眼界,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汪采白毕业后照例要到北京参加教部的复试,以取得相当于科举时的功名,虽然当时清政府已废除科举,但对于那些新式学堂毕业的大学生,清政府还要再次统一组织考试,汪采白就是经过这次部试颁给了举人的身份。


  

  

汪采白  秋瀑图  131cm×33cm  纸本设色  1939年  安徽博物院藏
款识:迤逦三叉路,清泠百尺流。颓阳明鸟背,新水活鱼头。帆影遥相逐,征车暂且休。前程姑莫问,得意尽勾留。己卯。嘉平,振东仁兄大雅之属。采白。
  钤印:汪孔祁(白)

三、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汪采白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后,利用自己所学之长为家乡做过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那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测绘手段测量黄山及歙县全境。此次活动历时三年,得到上海地产大王程霖生出资赞助,也就是这次测绘给了汪采白真正亲近黄山的机会。1910年,汪采白曾游历过一次黄山,“遍游前后海”,并于次年作《秋江晚照图》。1912年9月28日至10月19日,偕杨禾甫在歙西丰乐水流域实地测绘。10月20日,偕榻禾甫(赵元任的妻兄)、吴萃华由小源入黄山,在长坞、大刀尖、小容、曹溪等地勾留十日,至10月31日始程芳村入山,日暮抵茅蓬,夜游慈光寺,翌日出山返西溪。沿途拍照,近代黄山有摄影照片,迎客松第一次进入镜头与世人见面,均始于汪采白。后许承尧编篡民国《歙县志》卷首附《歙县全图》即以此次实测所绘之图为蓝本经张沐棠绘制而成。这次进入黄山不仅仅是游历,野外测绘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汪采白写信给母亲讲“累禾甫大吃苦”。还写信给在芜湖读书的妹妹描述测绘的艰苦情形,并告诉妹妹家中安好,勿用挂念:“……兄测绘事今年尚不知能毕事否?朝夕奔波,荒村野店,随地住宿,苦不堪言,稍迟又当出外也。家中自母亲以下均佳,勿念,即询近安,兄祁书。”
   1915年,汪采白三游黄山,接着远赴湖北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早在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在全国设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共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同年11月2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它是当时成立的中国第二所高等师范学校,为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1915年,汪采白应聘到此任教,讲授投影写生、美术等课目。1881年到1919年间,祖父汪宗沂数度来到武昌或长或短地居住于此,参与编篡《湖北通志》,看来祖孙二人和武昌还是颇有渊源。汪采白到武昌任教后即给妹妹汪宝瑜写信:
   ……后得事来武昌,又以事忙,每每辄作辄止,遥想吾妹定不怪我也。我辈手足三人,我与祝弟又不能在家,赖吾妹常侍奉母亲,我等稍慰耳。〔4〕
   这时妹妹汪宝瑜已经从芜湖女子中学毕业,由于汪采白和弟弟汪嵩祝都在外地工作,照顾母亲的任务也就落在汪宝瑜的肩上。汪采白在武昌期间作画不多,同年秋,作有《群山过眼图》,12月为贡梁表弟嘉礼作《兰竹石榴图》。1918年,32岁的汪采白把三叔之子汪大同和内弟胡舜荪接到武昌读书,更加重了自己生活的担子。汪采白在武昌的6年间为生计奔波,作画相对不多,曾写信给妹宝瑜倾诉心声:“兄以负累太重,薪水所入颇有不敷之势,心中郁闷,懒于笔墨,致音问久疏耳。”故汪采白在武昌的画作流传下了的仅见上文中所举两件。
   1921年,35岁的汪采白应聘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1922年,汪采白全家七口居北京宣武门外歙县会馆。5月,父亲来北京长住。好友杨禾甫在北京,时来有聚。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汪采白在任教期间,授课时间相对宽裕,正值壮年,精力充沛,故宫历代诸家之名作,常获观赏临摩。画境日见开拓,创作日益丰富,同时结识了京城很多书画界的朋友,如王雪涛、吴镜汀、吴光宇、汪慎生等。仍居宣武门外歙县会馆,会馆的南院为汪采白的画室,名曰“兰心轩”。时同乡的吴检斋居宣武门内,与之多相过从。汪慎生和汪采白是同乡,当时已经是颇为知名的画家,他们亦多来往,互相探讨绘画,并常合作。《汪采白画集》79页的《兰竹图》就是汪采白和汪慎生合作的,笔者还见有汪采白作画,汪慎生书法的成扇一把。此年,汪采白作画颇多:夏,有《仿元人设色山水》和《竹石芭蕉图》;秋,以梅清笔意作《莲花峯图》,此图是今天所见汪采白画黄山的最早作品。是年,长子汪勖予考入京华美术专科学校,父亲仍在北京。
   1924年春,为同在京华的汪济雙作《山水图》,题“此境当于黄山中求之”。汪采白逐渐转入以黄山为题材作画。身在北京,家乡的黄山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转忆故乡山色好,相关更在练溪西”。黄山不仅是他造化之师,更是他心灵的归宿,所以汪采白每每作画,貌写家山,自己仿佛置身于黄山的松涛云海之中,既解思乡之苦,又得心灵的自在。是年冬作《招隐图》,次年春老友南溪过访,遂以此图题赠之。是年,二儿子克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级。因时局混乱,政府腐败,在京学校无钱发薪,大多停课。长子汪勖予所在艺校及汪采白所在学校都停课,直至年底陆续复课。1925年,目睹军阀混战作《山水图》以寄情,款题“寄迹京华,瞬息数载,耳目所接,不能成欢。漫写此帧,以寄感喟”。秋,长子汪勖予娶同乡吴竹如之女吴蕙芬。冬,以华新罗赋色法作《山水图》,以大李将军法作《仙山楼阁图》,逐步尝试青绿山水法,并始用“停云书屋”书室名。1926年3月,作《竹石双清图》,为绍甫作《竹石图》,为竹铭作《山水图》。4月,为惠民以王麓台法作《山水图》。6月,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画展。后从展品中选21幅印成《采白画存》一册,并为画册作自序:
   丙寅仲夏,北京之三日。既又取若干帧,谓尤余心力之所萃也,映印为是集。余谓造化之设施,无细大、险夷、昱隐、恒变,其足以动人无涯之感,一也。妙万有于笔端,使览者喻其兴趣、襟抱于言辞想象之外,固画家所有事。而或工,或不诣,有浅深焉。余学画二十年,学其风流自放,挥洒云烟,虽极宇宙之幽杳雄奇,悲愉怨慕,几疑集于尺幅之内,何其快也。而当时所欣,已乃废然若无可于意者,亦往往有之。此岂兴趣之适然与?抑所诣故有浅深之不同与?诸生之集录余画也,余诚愧其意。虽然,进乎?退乎?它日有作,此焉可徵,亦一快也。乃从其请,过而存之。采白汪孔祁。
   展览结束后,父亲携孙汪勖予夫妇乘火车经杭州,转水路回乡,汪采白送至南京。是年,汪勖予毕业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汪采白来京已逾六七年,思乡之情常常流露于诗画之中:“近来时作归乡梦,江上青山到处多。” “日落松风起,秋声不忍听。心驰南去雁,冉冉入青冥。”“昨宵卧听帘纤雨,忽忆江南半亩居。手种芭蕉三两树,近来新绿到窗无?”“诗情欲觅无从觅,遥见长空征雁鸣。”这些诗句了充满了淡淡的思绪、悠悠的伤感。1928年春,为次范作《岩积雪图》,此图现藏徽州地区博物馆。夏,在上海作《山水四屏》,为五叔父汪序本作山水扇页。是年,42岁的汪采白长孙汪显曾出生。1929年3月,游杭州西湖,为舜蓀作《朱竹黝石图》。中秋,自南京返乡访郑纂钦于西园,西园与汪家向来交往颇深,汪采白居乡期间作画的画室,大多选在韬庐的“梅坪”或西园的“寄斋”,所以在西园创作了不少作品。


  

汪采白 溪畔村后图  70cm×35cm 纸本设色 1933年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款识:碧涧有声奔急溜,青峰无语依斜阳。秋深到处堪惆怅,况又萧萧木叶杨。癸酉冬为馨吾仁兄写四帧并题俚句。孔祁。
钤印:汪孔祁(白)

四、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到北平艺专教授
   1929年,汪采白自北京南返,任教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是汪采白曾经读书的两江师范学堂,后经几次组合、变更,于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29年,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改学制为4年,增设西画组,徐悲鸿是西画组主任,吕凤子是国画组主任。1930年,汪采白出任艺术系主任,这时分管西画和国画的仍是徐悲鸿和吕凤子。汪采白在国立中央大学期间与徐悲鸿、吕凤子、高剑父、张大千、张书旂、潘玉良、陈之佛、黄君璧等共事。初住城北,后移居白下路北马府街22号徽州会馆后院。
   汪采白在国立中央大学期间历任艺术科(系)负责人〔5〕
   1931年2月,作《溪亭对话图》。4月,拟华新罗笔意作《山岚图》,参唐六如笔意作《听泉图》。8月,为孝肃作《花卉四屏》。12月,叔父汪鞠友在上海病逝,奔丧赴沪。汪鞠友是汪采白一生最为尊敬的人,其人品、学问深深地影响着汪采白。他生病期间汪采白数次往返于南京、上海间。1931年春,在池州乌渡湖隐居的汪鞠友患腰蛆症,4月中旬回上海,治愈后又检查出胃癌,不久去世。汪采白在上海奔丧期间为世叔方献南作《黄山丘壑图》,此图今藏徽州地区博物馆。
   1932年元月,在南京为金宗祁六十诞辰作巨幅《黃山图》,此图今藏歙县博物馆,曾著录在1988年出版的《汪采白画集》第一幅,为汪采白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自南京1928年建都以来,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间汪采白的旧好新知多聚於此,心情舒畅、交游益广。其交往最密切的当数崇一学堂时的老同学姚文采,时为姚文采南京安徽中学校长。人有想求汪采白的画作者,往往通过姚氏以求,而汪采白无不应之。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很多,如《扶仗观瀑图》《大圣泉图》《游山图中堂》《梅兰竹菊四屏》《为绮川作山水图》《黄山松谷图》等。
   同年秋,汪采白应安徽省教育厅长叶元龙之请,出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之职。学校坐落在休宁万安的新棠村,为当时徽州地区最高学府。汪采白立志振兴徽州教育,聘请知名教师如鲍幼文等来校任教,新建教室,着力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时汪采白夫人胡氏在学习任庶务工作。汪采白往来于歙县、休宁之间,授课与工作之余,时常挥洒作画,故在新棠所作画迹甚多:为应鸣作《山水花卉册》《梅兰竹菊四屏》,为子云作《黄山松古图》,为绍周作《游山图》中堂,为此仲作《村居看山图》,为直复作《拟僧弥山水》,为石国柱作《拳石图》祝五十寿中堂,石国柱时任歙县县长,是汪采白四叔汪徵本在南京陆军讲武堂的同学。其时又有为霆声作山水扇面,为直复作《仿梅壑山水图》,为应鸣作《千峰对语图》《竹石图》《应鸣诗意图》等。
   1933年秋,汪采白辞去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职务回歙县西溪。在西溪为父亲作《老松泉石图》贺寿,又适时许承尧得厉鹗《宋诗纪事》手录稿本,汪采白为作《西溪图》与《秋菴图》二帧以纪盛,并记:“际唐世叔游沪,得历《宋诗纪事》以归。书为徵君手录,完整无缺,真堪宝贵。凡属知友皆赠文字书画记盛。余以写此图博粲。孔祁。”许承尧是汪采白祖父的学生,所以汪采白遵其为世叔。许晚年撰写《歙故》,又名《歙事闲谭》,后由安徽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逾200万字,主修《歙县志》,所以对古籍善本尤为偏爱。1933年,60岁的许承尧寓居上海,购得了厉鹗的《宋诗纪事》手抄本,所以自是高兴,回乡后请了不少人为此题诗作画。
   1934年,汪采白48岁,复任中央大学教授。此期间所作尤以青绿山水为多,日事渲染,且往往着意貌写家山,多寄意黄山之作,所作有《黄山丘壑图》《新安江图》《黄岳山色图》《独坐看云图》《黄海峰峦图卷》《云气凉生图》《西泠垂钓图》《俯听潭声图》《树石图》等。同年4月,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许世英任主任,张治中任副主任,汪采白是委员之一。1935年1月10日,在南京正式召开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委员大会,委员许世英、张治中、刘贻燕、徐静仁、汪采白、姚文采、张善子、柏文蔚、陈树人等共48人与会,时黄宾虹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审核委员会委员。首届委员并合影留念,今有照片存世。
   1935年2月,在南京与方介堪、郑曼青、郑午昌举行四人书画联展。四人经常书画合作,为此他们还专门刻了一方白文合作印章。期间为遂侯作《仿梅壑山水图》,为圆甫作《桃花源书画卷》《山亭溪涧图》,为直复作《桐阴抚琴图》。4月,作《云气江声图》,为应鸣作《兰石图》,为嵫园作《登山图》。5月,作《群峰直视图》。6月,作《梧竹图》《溪声松色图》。8月,作《风柳呜蝉图》,时日寇侵边,国事艰危之际,悲愤之情往往流露笔底,最足以儿寄嘅之深。此作为汪采白的代表之作,后来在他的画展中曾展出此作,并引起很大的反响。又作《白云封径图》《溪山拥翠图》。9月,作《天都云影图》《秋日读书图》《流泉下涧图》《松谷图》《峰峦耸秀图》《水云图》《秋山枫冷图》等。秋冬之际作《半山南望图》《黄山图》《黄山云气图》《黄山白云图》。11月,汪采白应柏文蔚、陶行知、许世英的促请,在南京玄武湖“养园”举办个人画展。“养园”是1930年时任江苏省省立医院院长的汪元臣在玄武湖梁洲建造了一幢私人洋房会所,名为“美洲一号”,又有“养园”的雅称,是当时南京城“党国要人”著名的社交活动场所。此次画展作品大多是汪近年创作的青绿黄山,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期间观者如潮,竞相定购,时汪采白的儿子汪勖予亦有作品参与。此次画展11月9日的《朝报》有整版报道,专版有序言一篇,评论文章4篇,图片4幅。据后来罗长铭为汪采白撰写的《洗桐居士墓表》记,“德大使陶德曼慕其名,值展览日,辄凌晨以往,欣赏忘倦。出重金购其《风柳鸣蝉图》以去”。时评有“艺才惊外使,珍赏京华展览,二三风柳一鸣蝉”之赞。展览当天有一日本商人愿以重金定画一张《风柳鸣蝉图》,汪采白毅然拒之。1935—1936年间,汪采白又两次进入黄山,创作36幅黄山题材作品印成《黄海卧游集》。画册为上海华东照相平版印刷公司彩色精印,前面有许世英、胡光炜、胡适三家的序言。其中胡适序文:
   近人作山水画,多陈陈相因,其层峦叠嶂,不是临摹旧本,即是闭门造山。汪采白先生此册,用青绿写他最熟悉的黄山山水,胆大而笔细,有剪裁而无夸张,是中国现代画史上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胡适。廿五,六,廿一。〔6〕
   胡适充分肯定了汪采白的创新精神。1936年夏,汪采白将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临行为张善孖藏雪庄和尚《黄山图》作长歌并跋。张大千、张善孖兄弟曾数次登黄山,与黄宾虹、许承尧、汪鞠友等都交好,与汪采白在中央大学共事。在南京由于汪采白当时的画名很大,当时的政府高层都纷纷向他求画。
   9月,汪采白应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北上为该校国画系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18年创建的北京美术学校。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书画名家齐白石、溥心畬、张善孖、张大千、吴镜汀、王雪涛诸名家均在北平,与之多有交往,此次居京汪采白书室名改为“爱吾庐”,多见于题画。10月,回南京参加在南京中华路青年会大礼堂举行“京沪名家书画联合展览会”。参加画家有于右任、王一亭、柳子谷、张书旂、许士骐、谢公展等。同年,汪采白于同乡、画友汪慎生寓所作《溪山清远图》。又有《青绿山水》获巴黎画展一等奖。寒假中,南返度岁。在歙县西溪复游西园,为崇竹作《柳下居士图》。1937年2月,携季子承侃同来北平,居住在西城文昌胡同,仍在艺专任教。3月,同胡小石、高剑父、郎静山、张大千、汪采白、溥侗、刘海粟、刘开渠、朱希祖、潘天寿、吴湖帆、董作宾、柳诒徵等46人出任“中华民国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审委员会委员。
   5月,恩师黄宾虹应聘汪采白所在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艺专国画系教授。恩师的到来,汪采白十分高兴,立即同文明之、汪世清为其张罗住所,迎全家自上海迁入新居。其间经常陪恩师黄宾虹逛琉璃厂古玩街和京东隆福寺的旧书市场。同年,《黄海卧游集》始印成,由上海发两箱至北平,共二百册。画集为当时最先进的照相制版,彩印精美,装璜雅致,汪采白“甚爱之”。秋,鲍君白自故乡来访,作画互赠,汪采白为鲍君白所作《山水图》,并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新安画派,寝息已久。近百年来,无有佳作余谓继起四家而起者,必君白也。”此图今藏安徽博物馆。
五、抗战爆发到离世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汪采白“初陷危城,旋即南下,抵西溪故里”。汪采白于农历二十一日在汪世清的护送下举家南下,恩师黄宾虹拟同行未果,于一个多月后回到了徽州,而黄宾虹错过了时机困在北京,一住就是十年。
   汪采白8月抵西溪故里,在西溪汪采白最喜欢去的地方自然是西园,西园是个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汪采白在西园为郑朗轩作《倒挂松图》,又在竹仗上绘《山水楼阁图》,族弟汪训昭刻以相赠,9月,与西园郑韶九共同为汪承让从弟继武家合作壁画,又为继武作《黄岳秋色图》,此图今藏徽州地区博物馆。后赴郡城逗留数日,作《山水四屏》,今藏歙县博物馆。是年秋,在居西溪晚香室作画颇多,有《远帆山水图》《黄岳白壑图》,为连壁律师作《山水侍女图》(此图今藏歙县博物馆)为迪贤作《岸柳风帆图》,(此图今藏安徽博物馆),为子均作《黄山丘壑图》,为芷湘作《山水人家图》等。
   回歙县老家后,汪采白义卖作品,组织办学,积极参与抗战及社会公益活动。鲍光豹在《汪君采白传》讲:“洎日寇陷平津,仓卒南归,以亲老时艰,不复出。而徽歙、屯溪亦自军兴,屹为重镇。”汪采白的家乡因和首都南京很近,南京沦陷后,很快战火蔓延到徽州,歙县成为战略重镇。汪采白回到歙县后,很快他执教过的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陆续搬迁到重庆,中央大学多次邀汪采白来重庆继续执教,值汪采白父母年老多病,一直未能成行。汪允清在《我的父亲汪采白》中讲:“校长罗长伦多次函电,并汇来路费,敦请父亲赴渝,时因祖父年老多病,作为孝子的父亲辞而未就。”罗长铭在《洗桐居士墓表》亦记:“母病卧数月,左右服勤,未尝少懈。逮殁,丧葬尽礼。”从以上的两文的记录来看,当时汪采白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都不好,所以迟迟未能去成重庆。
   12月,汪采白奉母自西溪至灵金山麓的蜀源村,暂居鲍氏绿雨楼。汪采白与当时绿雨楼主人鲍开一是中表之亲。鲍开一的祖父鲍云巢建绿雨楼,其工诗词、绘事,兼擅篆刻,著有《绿雨楼集》。许承尧总纂的民国《歙县志》中记载其:“幼颖异,好为经世之学,尤精于舆地。”蜀源地静景幽,村头处在一座山谷中,名优昙谷,又称小桃花源。据鲍开一后人所藏汪采白画《优昙谷图中堂》款题:“丁丑冬避兵蜀源,居灵山之麓,境极幽静。开一姻先生,以绿雨轩之一楹舍我。开门见山,晴雨实景;暇中闲眺,颇慰羁愁。开一以旧笺索画,为写自门外长堤至优昙谷之景。笔墨为实境所拘束,不免琐碎,聊存纪念云尔。请不必作画读也。孔祁并识。”
   汪采白居蜀源时,罗长铭时来相叙,两人作画敲诗,颇为相投,罗长铭为汪采白题画,诗云:“烟霞寝馈老林丘,画笔犹堪截从流。三百年来传法乳,祝昌姚宋合低头。”有盛赞汪采白是“披荆斩棘,上继渐公,为新安一派开无数法门”。由于战乱不断,在外的歙县人纷纷回乡,因此回乡孩子的读书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汪采白热心发展教育事业,在家乡积极筹办歙县西溪剑华小学,举办作品义卖,活动得到了时任歙县商会主席、郡城“四大名绅”之一方晴初的鼎力支持。是年冬,于西溪作《黄山纪游图》,此图10年后为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于芜湖所得,今藏安徽博物馆,图有李品仙和林散之二人题记:“欲寻胜境黄山游,步步崎岖兴不休。四面烟峦归眼底,疏疏林叶万山秋。采白先生黄山胜境图,得之鸠江,敬赠  渤海兄以作纪念。丁亥冬月,李品仙记。峰峦自奇特,笔墨复精神。危桥红叶里,似我旧年身。余游黄山垂十馀年矣。今读采白黄山纪游图,不胜今昔之感。奉题二十字,质之渤海吾兄,以为如何?乌江散之。”
   1938年2月,同罗长铭、郑初民、洪百里、郑韶九踏雪到唐模访许承尧,欣赏其所藏渐江的《晓江风便图卷》和八大山人册页等,酒后汪采白“以李流芳笔意作”为作《眠琴别圃图》,此图今藏歙县博物馆。“眠琴别圃”为许承尧的书室号,现在的许承尧先生的故居,大圆门上刻有许承尧自书的“眠琴别圃”四个大字。3月在蜀源,作《坐山观帆图》《山石江帆图》《黄海云峰图》《云山在望图》《坐楼望帆图》等,《黄海云峰图》藏歙县博物馆,其余四图均藏于徽州地区博物馆。由于战乱,时局艰难,朋友劝汪采白减润卖画,一则以满足书画爱好者,二则能有点经济来源。许承尧、江彤侯、金慰农、罗长铭、姚文采联名为汪采白作润告:
   歙西汪采白先生潜心师古,精研六法,驰誉南北,可称继起。曩在首都出所作展览,争购一空,比年旋里,徜徉山水之间,身在画中,所诣益进。迩来中央大学及国立艺专函电延聘教授国画,同人等以道远厄其行,并劝减润鬻画以惠同好,以广流传,采白不以为非爰代定画例如左,有爱采白画者,盍兴乎来。
   但汪采白卖画有他自己的原则,“名公巨卿,不轻许诺”,“故人招之,挥翰不停十馀幅立就”,并没有严格执行过润例。汪采白在家乡办学,在多方的努力下,歙县私立剑华小学在西溪汪氏里祠祠堂兴办,由汪采白的儿子汪勗予任校长,义子汪世清也在西溪的剑华小学任教。1939年夏,汪采白被毒蚊所咬,途致感染而红肿溃烂,因到郡城就诊,不幸为医误,及返西溪,病情乃日益加剧。9月,为方念谐所得的黄宾虹画扇补背作《柳溪双燕图》。冬,在郡城治病期间为汪己文作《风柳鸣蝉图》,并书汪鞠友“白门何有”小词于另一条幅以赠之。又作青绿山水《黄山桃花源图》《秋瀑图》等。是年,重庆中央大学校长罗长伦又频来函电,并汇来路费,敦请汪采白赴重庆任教,均以汪采白病未能好不能成行。1940年,54岁的汪采白在屯溪市民医院经多方医治无效,于7月23日溘然长逝。汪允清在《我的父亲汪采白》一文也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1939年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日夜作画义卖救济难童举行义展,不幸被毒蚊叮咬,为庸医注针所误,以致血液中毒,全身溃肿,体无完肤,医治无效,遂于1940年7月溘然长逝。


(作者单位:安徽省书画院)
责任编辑:宋建华
(本文摘自《中国书画》杂志2016年第10期“近现代专题”栏目)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