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第17届临沂书圣文化节隆重开幕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邀请函 | 一年之寄2021·福田花雨...
杨晓阳2019榆林采风作品展暨研讨会...
“天佑中华·宝相神威”钟馗主题邀...
青岛西海岸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梦...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近现代专题

从新藏何香凝两件“梅菊”作品谈起

◇ 蔡显良  房桦

时间:2021-01-15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何香凝  墨梅  纸本墨笔  196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识:斐君同志纪念。八五老人何香凝,画于首都。
钤印:何香凝(朱)

何香凝  梅菊  纸本设色  195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识: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走天涯寻画卷,不知人世几升寻。录三十年前旧作,为斐君同志纪念。何香凝画于西湖并题。一九五四年冬。
钤印:何香凝(朱)

2020年岁末,何香凝美术馆新入藏两件何香凝梅菊作品,一件为《梅菊》,作于1954年,设色纸本立轴,上绘蜡梅与菊花。款题:“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走天涯寻画卷,不知人世几升沉。录三十年前旧作,为斐君同志纪念。何香凝画于西湖并题。一九五四年冬。”

另一件《墨梅》作于1963年,水墨纸本立轴。款题:“斐君同志纪念。八五老人何香凝,画于首都。”

两件作品创作时间相隔九年,受赠人均为倪斐君。不难想象,何老与倪斐君女士友情深厚,交往颇深。

何香凝一生创作成果丰硕,题材涉及猛虎厉禽、花卉、山水,样样俱佳。她的花卉画在传世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多集中于中年、晚年成熟时期所作,尤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颇丰。现收藏于何香凝美术馆的何香凝花卉作品计1069件,其中以松、梅、枫、菊、竹、兰、石为题材为主,其次为牡丹、月季、紫藤、喇叭花等各色花卉。新入藏的这两件作品所绘题材即为何香凝极具标志性的创作题材—梅与菊,经与馆藏同类型作品加以比对与析论,从就造型特征、题材追溯、赠画交游三方面入手,既可以探讨何香凝岁寒花卉题材于何香凝艺术创作中的意义,也可以探究何香凝的梅、菊作品与赠礼画、受赠人之间的关系:何香凝两度以岁寒花卉题材作品赠予倪斐君,其两人的交往与何老赠画背后的含义确实非同一般。

何香凝  寒梅有深意  166cm×85cm  纸本设色  195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识:不怕严寒,富战斗精神,双清楼主有深意在。一九五三年四月,沈钧儒。何香凝画于首都,时年七十有六。
钤印:双清楼主(朱)  沈钧儒印(白) 何香凝印(白)

一、“冲天志”与“傲雪心”:何香凝梅菊题材的渊源与寓意

1927年至1928年底国共分裂,何香凝身处于中国近代发展运程中一个充满矛盾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思想的冲击以及对局势阵营的判断上,她身心承受着巨大的损耗。何香凝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后,宁以画笔栖迟,维持清苦的生活。受此影响,何香凝与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柳亚子等人创立了寒之友社,虽闲适松散,却也声噪一时。该社主要成员无可回避政治旋涡,在时局中边缘化,以“旁观者”的视角,转入以古木寒花为基调的文人隐世生活,从艺术上寻求隐逸世外的文人情怀。

现收藏于何香凝美术馆的何香凝早期代表作《松·竹·梅》,完成于寒之友社成立之初,即1928年。该作是目前所见何香凝最早创作的一幅文人画风格的岁寒花卉,由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合作。其中,何香凝作梅。纵观何香凝岁寒花卉的艺术特点,可见其线条刚硬,运笔多短促方折,常以浓墨补笔,以上下分枝结构表现出对画面空间的占领,以植物形态的延展达到充盈饱满的画面效果。在寒之友社初期,何香凝用笔顿挫且急促,不如经亨颐、陈树人用笔舒缓而平淡之美。

馆藏另一件同名作品《松·竹·梅》作于1936年,于寒之友社末期,何、经、陈、于四人再度合作,何香凝仍作梅。此时何香凝用笔舒缓,出现以长线条表现枝干的挺拔和秀美,形态简约,并以墨色变化塑型,辅以短促小枝丰富画面,生趣盎然。在往后的创作实践中,何香凝对梅的表现以及画梅的技法,也拓展了其他岁寒植物的形态表现,如松和枫等。由此,何香凝在乔木类的花卉创作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且成为其惯常使用的一种梅花的技法,直至晚年仍不失趣味,越发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想必在1928年至1936年期间,何香凝在梅花笔墨、造型上,有过一番深究和钻研。

馆藏的《一枝梅讯陇头春》,作于20世纪40年代,是何香凝中年时期的一件梅花精品。从此画可见,何香凝已解决了在梅的形态、笔法上的若干难题,综合展现出具有文人古意,又兼具个人性格特点的创作风格。首先,塑造梅的主干,沿用其画松的方式,比单用浓墨兼运笔的方式更好地表现出久经沧桑之感,同时兼容了何香凝早期设色、晕染的技巧,偶以浓墨突出枝干肌理和质感。其次,枝条以刚性的线条构成,转折顿挫,形成节奏感。转折处不似早前的锐利,而越发柔和。线条果敢快速,犹如下笔有神,张扬有度,表现出何香凝作画时的急速,伸张且克制的掌控力。最后,向上挺拔生长、互相交错的两条新枝,是何香凝中晚年梅花的典型标志。以单色墨线运笔到位,线条流畅,一气呵成,柔润圆转,显示出她成熟时期在笔意、劲道上的高古,可见其精力内含,凝神始终。这一线条的流畅与舒缓,充分体现了出这个时期的何香凝在性情上的成熟与内敛,且高雅脱俗,具有文人气韵。

新入藏的两件作品,均以老梅为主体。与上述馆藏画作相比,符合何香凝中晚年创作发展的特点。梅花点染,工整细润,只着淡色又不浮薄,显得迹简意淡而雅正。交叉的形态避免并行所产生的呆板和累赘。这种形式感成为何香凝终其一生的一个标志性创作,不仅可解读为其精神乐观与积极,更应该被看作何香凝在花卉创作上对高古、气韵的追求。
且再看1954年的《梅菊》中的菊。虽属于何香凝花卉组合中的一组—梅、菊组合。但结合其款题中所录的旧诗,不免推测,菊在此作中隐含的喻指。关于何香凝花卉组合的作品,以菊结合其他花卉或石头的组合,仅次于梅与其他组合的数量。可以说,菊在何香凝的花卉创作中,其地位和意义同样值得深究。

何香凝对复瓣菊花的喜好绝不亚于梅花,在技法表现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早岁和壮岁时期都出现过的日本画风的菊花。如1914年的设色绢本《菊》、1931年的设色纸本《松·菊》(柳亚子款题)。这两件作品显示出何香凝对复瓣菊花形态的娴熟技巧,画法工整,赋色高雅。另一种便是强调线条笔墨、工写结合的菊花,如1934年的设色纸本《菊》(经亨颐款题)。此后,逐渐出现了一批以石头辅以花卉的画作,石头主要以写意笔墨皴擦染等技法完成。独幅的菊便不常见。而此作中的菊仍是何香凝钟爱的复瓣菊花,且用色不似同时期表现国家新气象的富丽之作,更显早期的古朴、典雅的风格。

将之与馆藏的另一件同时期的《梅菊》作对比,两者从创作时间、款题旧诗、题材组合等方面观察,应同属于一个创作背景,即花卉组合画与赠礼画之间的关系。梅或菊,不论是在何香凝花卉画数量中所占比例,还是此题材在其花卉组合画中的定位,梅、菊均具有象征性意义。菊花是何香凝早岁时期就熟练掌握的绘画题材,文人画风的菊花创作也显得从容自如,如始于1914年的《菊》。菊花于何香凝而言,是一种熟练又自信的创作对象。她作为一位有着特殊身份背景的政治活动家及女性艺术家,其书画应酬也必不会少。若干资料显示,廖仲恺早年多以何香凝画作赠人,以应交往。

柳亚子在何香凝1931年的《松菊》(六条屏)的题画诗中道:“劲质孤芳世已稀,愿君善保坚贞身。”“劲质孤芳”当指画中的菊花,柳亚子借此指代何香凝。1934年的《菊》,经亨颐款题“此花从未随风坠,独殿荒园斗晚葩”,也是指代何香凝。在一件散佚的“菊石图”中,何香凝题诗云:“惟菊与石,品质高清;惟石与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皓月;惟菊与石,品质高洁。”〔2〕该图受赠人是宋庆龄。从上述受赠人的身份,以及画作的款题可知,菊花的指代对象为品质高洁的女性。菊与其他物象的组合,意在喻指“我”与他人的一种关系。若干何香凝花卉组合画,已印证了这一点。馆藏的《梅菊》,即为何香凝赠予刘少奇之作〔3〕。

两作之间的共同之处,关键在于款题的旧诗。原诗为何香凝作于1929年,题画梅花〔4〕。新入藏的《梅菊》将原诗的“独走天涯寻画本”的“本”改为“卷”。而据馆藏《梅菊》(原刘少奇款题)所录旧诗时间与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何香凝画集》所收录的该作所记时间相当,那么新入藏的《梅菊》款题所记,录旧诗时间“三十年前”当为约数。

何香凝、廖承志、胡佩衡、陈半丁 踏歌图 137cm×68cm 纸本设色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识:香凝写松,承志画人物,辛卯五月佩衡补景。半丁。
钤印:何香凝印(朱) 冷盦书画(朱) 半丁(朱) 春风大雅之堂(朱) 胡佩衡之印章(白)

二、何香凝赠画的背后:与受赠者倪斐君的革命友谊

倪斐君女士(1912—1966)〔5〕,出生在浙江镇海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从上海仁和产科学校毕业后到南京行医。1932年与时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次长贺耀组相遇并于次年结为夫妻。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开始形成。1937年初,贺耀组调任甘肃省代省长、兰州行辕主任,主政西北。毛泽东派贺耀组的同乡兼故友谢觉哉为代表,主持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工作。谢觉哉常常到贺耀组家交谈至深夜。年轻的倪斐君女士在此期间逐步了解了共产党的性质、团结抗日政策。“七七事变”后,何香凝、宋庆龄先生号召全国各省市的省主席、市长夫人成立“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日将士会”,倪斐君女士作为代省长夫人,在谢觉哉和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同志的支持下,成立了“妇女慰劳会甘肃省分会”并担任会长,创办了《妇女旬刊》,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打开了甘肃妇女抗日运动的局面。同时,倪斐君女士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要求。谢觉哉认为,以她的身份留在党外能起更好的作用而没有同意。

倪斐君女士与何香凝一家的渊源往事,可追溯自20世纪30年代。1938年,贺耀组先后出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和重庆市市长。倪斐君女士利用她的特殊身份和便利条件,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大后方妇女救亡活动:出任“重庆市妇女界难民服务团”团长;任“中国妇女联谊会”董事会长兼副秘书长;和陶行知等先生创办了“国际难童学校”、《儿童世界》月刊并任董事长;创办“重庆产院”等;当知悉何香凝要从桂林赴重庆时,倪斐君女士积极为她和廖梦醒一家寻找、租赁住房,并到机场迎接(后因蒋介石的阻挠未能成行);协助不用蒋介石的“造孽钱”、以卖画为生的何香凝在重庆卖画;协助她给关押在重庆监狱中的廖承志送东西;当廖梦醒丈夫、周恩来的机要秘书李少石同志被国民党伤兵误杀后,第一时间去“重庆市民医院”吊唁,也出席了周恩来和八路军办事处主持的李少石葬礼;把她了解的消息情报通过各种渠道传送给党组织。

抗战胜利后,全家移居上海。倪斐君女士回到上海“东南医学院”,继续她1935年中断的学业,1948年毕业后到陆军医院工作。她同时努力为党工作:协助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一次她在丈夫的桌面上看到了一份有十几个人的“黑名单”,找到廖梦醒,请她将名单转交地下党组织;她还按照党的指示,策反淞沪警备司令部的高官。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下令特务机关捕杀她,在国共两党友人的帮助下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倪斐君女士担任了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副秘书长。抗美援朝时参军,任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副院长。她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从事对日、对外工作。她被浙江省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逝世,时年54岁。

倪斐君女士与何香凝一家的渊源,以及倪斐君女士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贡献,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位同样伟大又深藏于时代历史浪潮中的女性身影。从倪斐君女士的人生历程中,我们惊叹于她深刻的思想与英勇的行动。其历史贡献不逊于同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前辈何香凝、宋庆龄等人。我们也不难理解,何香凝两度赠画与倪斐君女士,所彰显的是两位伟大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

从两件赠画来看,1954年的《梅菊》更显珍贵。何香凝作品自早期便多用于各种艺术交往应酬。新时期,何香凝定居北京,书画往还之作更甚。而与该画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除了馆藏的《梅菊》(原刘少奇款题),还有1954年何香凝赠予邓颖超的《菊花》,其款题:“与邓颖超同志结交,迄今已三十周年,画此纪念。双清楼主香凝。一九五四年。”〔6〕何香凝与邓颖超在革命工作中凝聚的革命情谊,以菊赞誉邓颖超,也非出于偶然。

何香凝赠予倪斐君女士的这件《梅菊》,其历史意义已超越我们对画作内容、题材的考证。何香凝旧诗重录的用意,在于此诗创作于1929年离职去国之际。在其悲愤又孤独的心境之下,何香凝从香港出发,途径东南亚,远赴欧洲,在出发前有感而发。这首诗对何香凝而言,具有深刻的意义。20世纪40年代初,香港沦陷,何香凝取道粤东避难,经粤东乘船向桂林时,广东东江水上游击队负责保护何香凝一行在海丰境内的安全,为此何香凝离别海丰前曾绘制过“凌霜傲放”的菊图和“威震群峦”的虎图,答赠营救他们的共产党人〔7〕。

结合倪斐君女士对何香凝一家在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热忱帮助这一史事,我们不难理解,曾“独走天涯”的何香凝,借此诗向曾经为危难之中协助过她及家人的同志、盟友,致以崇高而诚挚的谢意。

何香凝 春潮带雨晚来急 91cm×31cm 纸本设色 20世纪30年代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棉村居士画于法京。
钤印:香凝(朱) 何氏香凝(朱)

三、“以利国家”:新时期何香凝的花卉创作与精神传扬

1957年,何香凝写给陈真魂的一句寄语:“努力为人民服务,以利国家。”这不仅是她对晚辈后生的希望,也是她一生为之投入的目标,是秉承孙中山、廖仲恺的遗志。何老不遗余力地为之坚守,不论是在国家事务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她秉持的是一颗忠诚和真诚的心。

1949年后,何香凝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但她从未放下画笔。1960年,82岁的何香凝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新时期,何香凝的花卉作品更多倾向于吉祥意味、富丽华贵的牡丹、芍药等花卉主题,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情怀,又以菊花、丹枫等花卉表达田园诗意的野趣。这类花卉作品占据了何香凝晚年大量的创作精力。画面的艳丽和热情,充满了画家感情的投射。如原刘少奇款题《梅菊》、沈钧儒款题的《岁寒三友》等少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清劲与清峭,其后所作花卉多是应不同场合及赠礼需要,以红梅、牡丹为主要创作对象。尤其是红梅,象征早春来报,成为老人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画题。如1953年作于广州,后由赵朴初款题的《红梅》,以及不少同类型作品,主要用于敬赠周恩来、邓颖超、陈郁等国家领导人及海外华人华侨爱国人士。这个时期下,红梅题材是花鸟题材尤其是“四君子”画题被视为封建文人情调的创作禁区之中,难得可以一展“梅花欢喜漫天雪”的创作主题〔8〕。按现馆藏何香凝作品分类统计,何香凝晚年的单幅梅画的数量达到600多件,包括大量未完稿。

何香凝与北京画院艺术家合作的不少花鸟画之中,除《和平颂》这等国礼任务的大型合作画之外,还有《春壑云涛》,何香凝与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合作,叶恭绰款题的大件山水画。又如《大地之春》,与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罗铭、邱及合作,叶恭绰款题的大尺幅喜庆花鸟代表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创作在当代美术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迹,其中以花鸟画居多。花鸟画蕴含生机和雅意,又常以人格化赋值。在近代艺术市场和市民审美的需求下,吉庆祥瑞、谐音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意象,均是花鸟画应对世俗审美心理的理想题材。如何香凝与陈半丁、溥雪斋、胡佩衡、溥松窗、汪慎生、叶恭绰合作的《绶带鸟》。

艺术家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是其艺术创作敏感度的体现及其社会责任感的反映。作为何香凝艺术研究和书画收藏的唯一机构,何香凝美术馆同样秉承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女性艺术的宗旨,坚持将艺术与研究成果反馈大众,继承并发扬何香凝的精神,为社会福祉不懈努力。而倪斐君女士的家属将两幅梅菊作品无偿捐献给何香凝美术馆,亦是何香凝高尚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弘扬。

2020年岁末,何香凝美术馆收到了倪斐君女士儿子、暨南大学图书馆原馆长贺仁近老先生写来的捐赠信。信中写道:

我们的母亲倪裴君从抗战时期到建国以后都是何香凝、廖梦醒和廖承志一家的挚友。何老太太于1954年、1963年两次赠予家母两幅《梅菊图》作为纪念。
当我们了解到贵馆是国内唯一以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先生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文献资料为基本宗旨的国家事业单位,为了能长期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画作,为了能让更多的美术爱好者和群众有机会欣赏到她老人家的大作,我们一致认为这里是它们最理想的归宿地,决定将它们捐赠给贵馆。

我们唯一的要求是当这些画作展出时能对家母作一简介。

这封捐赠书,内容朴素,情感诚挚,饱含着捐赠者对何香凝先生及其艺术深厚的敬重,更饱含着对母亲倪斐君女士—两件何香凝花卉作品的受赠者、抗战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优秀的妇女运动工作者与爱国主义者—最深情的敬意。倪斐君女士家属捐赠的两件何香凝新时期的花卉作品,以及家属提供的文献资料,使我们得以初步探讨作品的相关背景及其艺术风格。此次作品捐赠,不仅丰富了何香凝美术馆的馆藏,而且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何香凝艺术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材料。我们应该铭刻历史的意义,是让我们透过传世的遗珍,寻求真相,理解历史。对此,作为收藏方,何香凝美术馆对倪斐君女士的家属深表谢意,同时更应该遵照捐赠者的意愿,对何香凝作品深入研究及展示,向大众提供有关倪斐君女士的事迹与贡献,将之回馈于社会。■

(详见《中国书画》杂志2021年第1期)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120501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