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河山溢彩:《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
诗花墨雨——《中国书画》杂志社书...
与道俱往——中国代表性人物画名家...
“墨者乐春”《中国书画》名家作品...
芒鞋不染——纯空法师新作展暨“国...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鉴藏

宋文治述评

     宋文治(1919—1999),又名宋灏,江苏太仓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宋文治 太湖 68×46cm 纸本设色 20世纪80年代

宋文治生活在一个平凡贫苦的普通人家,幼年的困苦对他的一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造就了他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他敦厚温和、朴实无华的为人。他曾经写道:“我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在旧社会受到经济的压迫,受到失学的痛苦,因付不出房租受到地主强迫迁屋,自己东奔西跑找亲戚找老师帮助,我才有了继续求学和工作的机会,在这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我的艺术生命。”

宋文治 雨歇澹春晓 68×46cm 纸本设色 1981年

宋文治从小就展露出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但是一直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国画训练,而是从购买《芥子园画谱》自学开始的。中学肄业后经由上海亲戚介绍,得以到上海福州路路口的秀堂广告社当学徒,主要学习美术字和装潢设计—这其实是影响他一生艺术道路重要的一步。就在上海短短的一年半学徒生涯中,他看到了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吴昌硕、吴湖帆、冯超然、张石园等等众多名家的作品。这使得宋文治大大开阔了眼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38年由他的小学美术老师介绍,宋文治得以在太仓浏河小学任教美术,这是他第一份以美术为职业的工作,其间创作更勤,开始作画赠友。1941年得知苏州美专(沪校)招生,在上海亲戚的帮助下,他终于在苏州美专(沪校)学习。可惜时隔半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苏州美专(沪校)被迫停课。抗战胜利后,宋文治又进入苏州美专(沪校)继续学习,最终圆梦。这段时间的正规学习使得宋文治在绘画造型能力方面大有提高,并系统学习了素描、透视、水彩等技法,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重要基础。这是他迈向中国画创作第二个重要的一步。

宋文治 黄山石笋峰 27×38cm 纸本设色 20世纪80年代

1947年,宋文治到上海近郊的安亭师范任教。直到1957年被调入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宋文治认为这十年是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中重要的转折点。正是这十年,宋文治转益多师,在传统中国画师傅带徒弟的教授方式中汲取各种养分,他与众多名家和同辈出色的画友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友谊。如刘海粟、谢稚柳、陈佩秋、唐云、程十髮等等。其中他与朱屺瞻先生和陆俨少先生的交往更是被后人传为佳话。

1955年冬,安徽省宣传部和省文化局领导到上海物色画家去合肥工作。陆俨少先生约了孔小瑜、徐子鹤和宋文治前往应聘。安徽方面除了安排画布置画之外,还组织他们去周边的水库、黄山等地写生创作,并从中挑选了较好的作品代表安徽参加了全国国画展览。宋文治的《桐江放筏》和《黄山松云》入选,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画报》亦进行了重点报道,宋文治因此开始崭露头角。

宋文治 凤凰山铁.工地 95×53cm 纸本

1958年2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正式成立。6月,经筹备委员会的推荐,宋文治正式调入江苏省国画院工作,任副画师,时年39岁。此时的国画院由傅抱石领衔,聚集了亚明、钱松喦、陈之佛、魏紫熙等一批江苏最优秀的画家。宋文治与他们一起深入生活,相互学习和交流,正式开启了以绘画创作为职业的艺术生涯。宋文治刚进江苏省国画院时只是最普通的画师,与其他已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真正让宋文治成为后来“新金陵画派”主要代表艺术家之一的契机是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活动”。这次写生活动也成为了新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宋文治也因出色的作品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宋文治 静泊 38×45cm 纸本设色 1981年

从两万三千里写生获得巨大成功后,宋文治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高峰期。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他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南京长江大桥》、《扬子江畔大庆花》、《银线跨太湖》、《茨坪常青》等等一批有鲜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

1977年“文革”结束,宋文治重返江苏省国画院任副院长。经过十几年的创作已然有独特面貌的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与创新。他曾说:“我年纪虽老,但要画得清新,不流老态。”这种思变的思想一直没有停止。就在这一年,他开始用彩墨相间的画法作新的尝试。《黄山晴雪》、《轻舟已过万重山》、《黄山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宋文治 西海晴雪 32×41cm 纸本墨笔1982年

对彩墨相间画法的探索和尝试很快就发展到了新的阶段。1977年宋文治在黄苗子先生家中见到一本张大千的画册,内有不少大泼彩的作品。当时张大千的画作并未在国内广泛介绍,宋文治一见倾心,“泼彩”开始进入宋文治的研究和探索领域。宋文治开始尝试“泼彩”的技法,但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洞庭山小景》就是他开始尝试“泼彩”的第一幅作品。但此时他对“泼彩”技法的掌握并没有成熟,并且与张大千的“泼彩”颇为相似。

宋文治的“泼彩”自称为“小泼彩”,泼彩面积小,泼彩分量少。他并不讨巧地把“泼彩”作为画面最主要的部分,而恰恰是把“泼彩”隐藏在画面的深处,画面中仍然十分强调“写”的成分。宋文治认为“在‘泼彩’画中,线条犹如钢架子,色彩则如水泥,钢架子不牢靠,建成的房屋也要倒塌的”。因此,宋文治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开始第二次“摹古”,重新温习传统技法,希望能从传统笔墨中寻找到他不断创新和变法的契机。很可惜,就在他“小泼彩”还继续探索的道路上,宋文治先生不幸因病离世。

宋文治 双松平远. 37.5×45cm 纸本墨笔20世纪90年代

综观宋文治的艺术人生,他从来不刻意创造什么理论,也没有过多的言论去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他的语言和他的笔墨语言一样,朴素但沁人心脾。“善学和思变”、“下基本功和下生活”、“拿来主义”……这些看似普通的语言,宋文治却认认真真地、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一辈子。从普通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到在学校教书,再到国画院任副院长,他一直拿着这些朴素的真理要求着自己,提醒着自己,不断地前进!

——整理自《中国书画》杂志2012年第3期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