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中国书画》“梦之色彩——当代女...
沈鹏先生最新代表作《沈鹏书自作古...
灼灼其华---长城书画研究院15人书...
《中国书画》杂志社2016年书法邀请...
木铎声中——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研究

文徵明题跋中之尚古观念

[明]文徵明跋《怀素小草千字文》


从文氏题跋来看,尚古思想是其书学观念中客观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他主张书家作书须有出处,合乎古法,并且对古人书中之笔法尤为关注。我们认为,文徵明的尚古思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者为赵孟頫“复古思想”对明代前中期,包括文氏在内等众多书家的影响,再就是其身边诸多师友对他的熏陶。

用笔为要:赵孟頫“复古思想”对文徵明的影响

客观来说,赵氏倡“复古”思想之原因,实为矫南宋书坛末流之弊,其主张全面复古,回归晋人,称书法应“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文徵明一生对赵孟頫都是非常崇敬的,诚如其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称:“公平生雅慕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论者以公之博学,诗、词、书、画,虽与赵同,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从文嘉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徵明对赵氏的“复古”思想应该是非常接受并身体力行的。而根据周道振先生辑校的《文徵明集》中之文氏书画题跋,其专为赵孟頫书画作跋即为十四则之多,乃文氏跋历代书家之最。

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乃书法史上之著名论断,其堪谓抓住了文人书法嬗变中“笔法”这一核心问题。文徵明亦深明个中奥妙,并以赵氏此观点为学书准则,努力实践而终身不弃。他在论及历史上其他诸多书画家的作品时,也处处流露出对笔法问题的重视,甚至成为其品评真伪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依据。若文徵明《跋蒋伯宣藏十七帖》述其“晋人笔法尽备矣”,在《题李西台千文》中言:“西台书,世不多见。此卷千文,结体遒媚,行笔淳古,有风骨存于肥厚之内”,而跋黄山谷书《伏波祠诗》则称其“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在《跋陈简斋诗帖》中亦赞誉陈与义“辞旨高旷,笔法清丽”。从上述诸跋中之“晋人”、“淳古”、“折钗屋漏”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文氏于笔法方面的追求,其内涵即为用笔应合于古人方为妙处,而能得晋人笔法,无疑乃为其至高追求。

[明]文徵明跋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神会意解:吴门师友对文徵明的影响

诚然,文徵明的尚古思想受赵孟頫影响颇深,其书论大体仍以崇古、拟古为基调,但是,毕竟二者各自处于元明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下,文赵二人虽都主张学书当“则古”,而他们的“则古”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吗?如若存在不同,那么二者之间的差异究竟体现在那些方面呢?这些皆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赵孟頫的复古路线一直影响到明代前期书坛,而明代前期的书法复古,虽追踪线路与元人相同,但又明显表现出皇权的干预。“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其罪至抄剳”的严律,以书取仕而可获官禄的诱惑,使得大批召入宫廷的书家,为应制而作书法。这一风气的直接后果,即造成了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雍容典雅而缺乏文人个性之台阁体书风盛行,台阁书法已全无元人散淡、高逸之古韵,如同台阁诗文、院体绘画一样,成为文艺发展的一种桎梏。台阁书法的统治地位,直至成化、弘治朝以后,方被崛起于江南的吴门书派所代替。

吴门书派之先导书家,如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等人,皆博学好古之人,在书法的追求上,这批人已完全抛弃了之前盛行的台阁体,代表着一股新生的艺术力量,并对文祝等后辈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观念起着直接之导向作用。

沈周等吴门前辈书家,在书学观上虽仍坚持尚古理念,但已不仅仅局限于赵孟頫思想的藩篱,亦摒弃了同时代人不学宋人之流风,开始注重向宋代文人书法取法,宋代文人写意书风在这些人笔下得以再度复兴,将宫廷庸俗的台阁气转向文人书卷气。若沈周仿黄庭坚,吴宽专师东坡,李应祯因初为中书舍人而受台阁影响,后亦力弃时风,由宋至唐而溯源晋人,潜心古法。文徵明少时即从父命,相继从游从学于沈周、李应祯、吴宽等吴门前辈贤达,并与祝允明、徐祯卿、唐寅、蔡羽、都穆等同辈俊彦先后订交,互相唱和,切磋交流,这些人在诗、文、书、画,甚至人生观等许多方面都给文征明带来了重要影响,此在文徵明的题跋中俱反映甚显。

文徵明在对待北宋书法上,深受其师辈影响,对苏黄米诸家皆多有涉猎,今亦有其仿北宋诸家笔意之作品传世,而晚岁大字更复以山谷笔意为主,此皆足以为证,文氏在书法实践上是主张学习北宋的。在他的题跋中,对北宋苏黄米蔡诸家之评价亦皆甚高,无复其前人之偏见。文徵明对宋人书法及其书学观念的认同,还体现在对晋唐诸多书家的题跋当中,他很多时候甚至直接征引或借用宋人原话来品评历代书法。诚如其在论《怀素自叙帖》时,曾借东坡之语评道:“如没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邪?若此自叙帖,盖无毫发遗恨矣”。

应该指出的是,文氏与北宋诸家书法观的合拍,也说明在其尚古思想当中,对法度与情性、拟古与个性等问题并不僵化理解。换言之,文氏虽然尚古、尊古,品评作品时非常注重古法、古意,但在学习古人时他却并非一味泥古。

——《中国书画》杂志2011年11期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